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姐们拍上公路片了也是天天吃嘴子 (第4/4页)
一缕银丝断裂。 “有三个女人改变了我,你猜猜都是谁。” 他呼吸微乱,调息间迟钝地、缓缓地、一丝不苟地,将唇边的湿润舔去,舌尖红软。 “妈,马老师,还有那个周兰。” “妈,马老师,还有段鸿儒的姑姑。那个年代档案管理是很随意很简陋的,段女士工作漏洞百出很不负责,也因此让我明白了,原来人存在世间上的痕迹可以如此轻易的丢弃,修改,胡乱编造。” “我想找找马老师的去向。”她说。 “那就去找段鸿儒,”周礼群摸她的脸,“他喜欢你。” “这个我知道,”周红笑,“但我都老了。” 脂肪是这两年才找上段鸿儒的,头顶也靠不住了,发际线堪忧。他在卤菜摊前买自己的下酒菜,身边多了个人,陌生的体温靠得越来越近,挤他似的,他奇怪地扫了一眼。 只一眼,他就愣住了,后退几步。 周红一个人来的,敲他脑壳:“呆样,怕什么,是人是鬼分不清?” 段鸿儒眨眨眼。 他的赵敏回来了。 她没死,只是从他的江湖里失踪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。 二十年前的空气劈头裹来,带着老旧报纸、英雄牌墨水和蚊香的气味。 那个教他二元一次方程、在他被《连城诀》吓得睡不着时无情嘲笑、最后消失在南方传说里的倩影,此刻真实地呼吸着。 他哭了,摘掉眼镜哭得像个挨打的孩子。 周红等他情绪平复,歪头:“帮我找个知青,马修竹,以前在周店小学当老师。” “知青档案不好查,调动也很乱,”下意识地把困难摆出来,这是他做干部的本能,但话刚出炉,身体里的另一个表弟的本能就把他彻底接管了,他几乎是抢着说,“现在带你去找找看。” “找到了,马修竹。” 档案很简洁。 籍贯:上海。 下乡时间:1978年。 返城时间:1985年。 “回上海了。”段鸿儒松了口气,似乎找到了一个最幸运的结局,把纸一翻,背面有一行用蓝色钢笔手写的褪色小字: “1988年,自愿申请调回官渡乡中学任教。” “她还在乡下?”段鸿儒看到了,“我帮你问问教育局退管办的同学。” 周红回到车上,带着酒气,对周礼群说:“提前回周店吧,老师在乡里,正好能路过。” “你受伤,他还叫你喝酒。” “他不知道。”女人叼着烟用好的手臂点上。 乡镇建设显得仓促而将就,她们在新农村规划住房的巷底找到了独居已久的马修竹。 老年妇女在晚饭后围成堆聊天。一个男孩蜜蜂一样为两人引路,他从老远就在大叫,大声说,马大娘,城里有人找你。 “老师,我是周红,”黑橙昏暗天色中,披着风衣的女人又说了一遍,“周红。” 你很难通过一个老教师的态度判断出她究竟还记不记得你。 老人呵呵笑:“周红啊,长这么大了。” “老师,您带我读过《罪与罚》,我很感激您,让我第一次就读到了最成熟的文学作品。” “孩子,你回去吧,也不必感谢我,命运不会因为第一次读的名著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 所有老妇的脸都晦明不清,蒲扇轻摇。 周红爽朗一笑,放下礼品。 “是的,周礼群,听听,老师是对的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